低代碼平臺在物業場景的深度應用:不止于“搭系統”,更要“通數據”

  新聞資訊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8-29 18:28 閱讀量:

  很多物業企業誤以為低代碼平臺只是“快速搭工具的軟件”,實則其核心價值在于“打通業務數據,實現數字化閉環”,尤其在社區服務、多項目管理等場景中,能最大化釋放數據價值。

低代碼

  1.社區增值服務:從“基礎服務”到“多元盈利”

  成都某物業公司通過低代碼平臺搭建“社區服務小程序”,集成“快遞代收登記”“鄰里報修”“活動報名”等基礎功能后,還自主添加“老年食堂訂餐”“家政服務預約”“小區商鋪優惠券”模塊:業主在小程序下單訂餐,系統自動同步至食堂后廚;家政服務訂單按“區域”派單給合作阿姨,服務完成后業主在線付款,物業抽取10%傭金;小區超市可在平臺發布優惠券,業主領取后到店核銷,物業按核銷量收取推廣費。上線1年,社區增值服務收入占比從5%升至18%,業主滿意度提升至96分。

  2.多項目集中管理:總部實時監控各小區運營數據

  某全國性物業集團(管理20個城市50個小區),通過低代碼平臺搭建“集團級運營管理中臺”,將各小區的收費數據、工單數據、設備巡檢數據統一接入中臺:總部管理者打開后臺,可查看“各小區物業費收繳率排名”“維修工單完成率”“設備故障TOP3類型”,還能生成“月度運營報表”(自動計算人力成本、維修成本與收入的占比)。此前總部統計這些數據需各項目提交Excel,耗時1周,現在實時更新,決策效率提升80%。

  3.物業企業選低代碼平臺,避開3大誤區

  盡管低代碼平臺優勢明顯,但不少物業企業在選型時容易踩坑,導致“錢花了卻沒效果”,以下3個誤區需重點避開:

  誤區1:只看價格,不看物業行業適配性

  部分平臺宣稱“每年僅需幾千元”,但缺乏物業專屬組件(如“物業費計費規則”“設備巡檢模板”“業主信息管理”),后續需額外付費定制開發,反而增加成本。

  誤區2:忽視數據安全,選擇“公有云-only”平臺

  物業數據包含業主身份證、繳費記錄等敏感信息,若選擇僅支持“公有云”的平臺,數據存儲在第三方服務器,存在泄露風險。建議選擇“支持私有化部署”的低代碼平臺,確保數據歸屬權可控。

  誤區3:不關注售后服務,遇到問題沒人管

  部分平臺售前承諾“7×24小時服務”,售后卻僅提供機器人客服,物業人員搭建系統時遇到問題(如流程設置錯誤、數據同步故障),得不到及時指導。建議選型時確認“是否有專屬客服+物業行業顧問”,如某低代碼平臺為物業客戶配備“1對1實施顧問”,提供3次免費上門培訓,確保員工能獨立使用系統。

  對于中小物業企業而言,低代碼平臺不僅是“輕量化升級的工具”,更是“在行業競爭中彎道超車的鑰匙”——通過快速適配業務需求、打通數據壁壘,讓數字化不再是“擺設”,而是真正推動運營效率提升、業主滿意度增長的核心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