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源AI生態大洗牌:低代碼逆襲,傳統LLM框架逐步退出視線

  新聞資訊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1-14 18:13 閱讀量:

  現在開源生態有三條主線在領跑:模型訓練框架、高效推理引擎和低代碼應用開發框架。

AI開源

  PyTorch在訓練領域還是穩坐第一。推理側的vLLM和SGlang過去一年迭代得飛快,OpenRank同比增長排進了前三;最讓人意外的是應用層,Dify和RAGFlow這兩個從國內開發者社區火出來的平臺,靠著低代碼工具鏈和RAG技術,增速遠超預期。反倒是之前火得不行的LangChain、LlamaIndex這類傳統LLM框架,慢慢沒了往日的風頭。

  為什么會這樣?看Dify的路子就懂了。它沒搞復雜的技術炫技,反而盯著企業用戶的痛點——一邊用可視化工作流把開發門檻拉低,誰都能上手;一邊把企業級安全管控做扎實,這兩下子正好戳中了企業的需求。現在開發者要的不是“看起來厲害”,而是“用得快、用得穩”,低代碼正好踩中了這個點。

  除了應用層的變化,標準協議層也成了必爭之地。去年Anthropic開源的MCP協議,現在已經成了智能體調用外部工具的事實標準;今年Google又拿出A2A協議,規范智能體之間的交互,CopilotKit緊跟著補了AG-UI協議。這些協議雖然還沒形成完整體系,但誰能主導標準,誰就能在未來的MaaS時代占住坑,這已經是行業里心照不宣的事。

  基礎設施側的趨勢也很有意思。向量索引與存儲技術不再盲目追求新花樣,開始沉下心做沉淀;多模態火是火,但大數據和AI生態的融合還沒找到順暢的路子;模型部署和推理的混戰還在繼續,沒分出明確的贏家;只有訓練生態,依舊是PyTorch一家獨大,牢牢攥著入口。

  對開發者來說,這些趨勢背后藏著實實在在的生存邏輯。現在AI應用從Chatbot進化到智能體,功能越來越復雜,但技術反而越來越普及,開發門檻降了,競爭卻更激烈了。大公司想的是搶生態控制權,比如PyTorch靠抓牢訓練入口站穩腳跟;小團隊或個人開發者,就得靠深耕場景、優化體驗突圍,就像Dify那樣找準企業需求。

  而且現在開源項目的周期越來越短,試錯成本低了,大家不再追求“厚積薄發”,反而更敢試錯。但不管怎么變,“給用戶創造價值”這個核心沒變,簡化復雜問題、提升效率,永遠是破局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