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年低代碼的風刮得有多猛?打開技術論壇,到處都是“3天搭建一套管理系統”“業務人員也能當開發者”的討論,不少程序員開始慌了:低代碼是不是要取代我們?尤其是全棧開發者,好不容易把前后端技術棧摸透,難道要被“拖拽式開發”拍在沙灘上?作為踩過瀑布開發、熬過敏捷轉型的老程序員,我想說:別被焦慮帶偏了,這根本不是“取代”的問題,而是“分工”的升級。

先搞懂核心:低代碼是什么?全棧開發的價值在哪?
要理清兩者關系,得先明確兩個關鍵問題的答案。
低代碼:不是“不用寫代碼”,而是“減負神器”,低代碼的本質,是將表單驗證、數據關聯、權限控制等通用功能封裝成現成組件,開發者通過拖拽組合+少量配置腳本,就能快速搭建應用。它的核心不是“消滅代碼”,而是“節省重復勞動”。
比如之前幫朋友公司搭客戶跟進系統,用低代碼平臺3天就完成了需求梳理、界面搭建和流程上線;要是按傳統開發流程,光需求對接、基礎框架搭建就得一周。對企業來說,業務人員能自主搭建簡單系統(如HR招聘流程、市場活動報名工具),IT團隊就能騰出手攻克更核心的技術難題。
而全棧開發是啥?是能從前端界面到后端服務器“一肩挑”的能力。就像建房子,全棧開發者既能打地基(服務器部署),又能砌墻(后端邏輯),還能裝門窗(前端交互)。去年我們做一個電商小程序,團隊里的全棧大哥一人扛下了前后端開發,從數據庫設計到支付接口調試全搞定,這種“通才”在項目里簡直是定心丸。全棧的關鍵不是“啥都懂點皮毛”,而是“每個環節都能解決實際問題”,這種能力得靠多年項目經驗堆出來,不是隨便學學就能成的。
那低代碼為啥突然這么火?一方面軟件人才缺口擺在那,中小企業招個能獨立開發的工程師比登天還難,低代碼相當于讓業務人員“自給自足”,比如HR自己搭招聘流程系統,市場部自己搞活動報名工具;另一方面市場變化太快,傳統開發動輒幾個月周期根本趕不上,去年疫情期間,有公司用低代碼2天就搭出了社區防疫登記系統,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對預算有限的企業來說,低代碼更是“救命稻草”,定制一套CRM傳統開發要幾十萬,用低代碼幾萬塊就能搞定,性價比擺在那。
但這并不意味著全棧開發就沒用了。低代碼解決的是“標準化效率”問題,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藏在“個性化難題”里。比如金融公司的風控模型、大廠的高并發交易系統,這些涉及復雜算法和底層架構的東西,低代碼平臺根本啃不動,這正是全棧開發者的主場。我認識一家金融科技公司,他們用低代碼搭客戶管理、數據大屏這些常規系統,全棧團隊則專注于核心的交易系統開發,既省了人力又守住了技術壁壘,這種分工才是最聰明的玩法。
對程序員來說,選低代碼還是全棧,關鍵看你的職業定位。剛入行的新人可以從低代碼入手,先搞懂“應用開發到底是咋回事”,在實踐中練會業務邏輯梳理、流程設計這些底層能力,這些經驗以后學全棧也能用。但千萬別只滿足于“拖拽組件”,多問問自己“這個組件背后是咋實現的”,不然很容易被工具框住。
要是想當技術專家或架構師,全棧能力必須練扎實。你得系統學前端框架、后端語言、數據庫優化,在項目里摸爬滾打,搞懂從需求到上線的全流程。這個過程雖然慢,但能讓你“看透系統的本質”——就算以后低代碼平臺更新迭代,你也能快速上手,甚至能自己開發插件擴展平臺功能。
說到底,低代碼和全棧開發從來不是“對立關系”,低代碼是讓你跑得更快的“自行車”,全棧能力是讓你走得更遠的“兩條腿”。真正聰明的程序員,不會糾結于“選哪個”,而是會讓它們互相配合:用低代碼快速驗證業務原型,用全棧技術把原型打磨成成熟產品;用低代碼搭建輔助工具提升日常效率,用全棧能力攻克核心技術難題。
